牧野之战,作为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转折点,直接决定了周朝的崛起与商朝的灭亡。战役结果传来后,纣王在得知失败的消息后,做出了一个极其震惊的决定——直接自尽。令人不解的是,距离战场有大约200公里的朝歌,周朝军队要赶到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,那时纣王完全可以做出一些应对措施,何以他会选择自我了结?他的迅速决定到底反映了怎样的形势?
从地理位置来看,西周的军队从牧野出发到朝歌,起码要耗时一个半月,加上必须的物资准备,战局并非像传言中那样十分严峻,甚至说形势依然不算太糟糕。纣王的自杀,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他在心态上的崩溃,而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败。纣王的快速自尽,究竟有怎样的深层原因呢?这就需要回溯到他过往的统治。
展开剩余82%不少历史传闻描绘纣王为一个暴君,称他为无情无义的帝王。实际上,最初的纣王并非如此。他曾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主,刚刚登基时对民生关怀也有许多宽仁之举。据说他上任后,大幅减轻了农民的赋税,并从贵族手中分配了一些土地给百姓,这些举措显现出他当初的政治远见。除此之外,纣王还努力加强中央集权,尤其是在削弱“神权”上,采取了许多有利于自己王权的措施。
在古代,神权是指那些社会上将神明视为最高权威的观念,而很多国王的政治决策都需要依据“神的意愿”。但纣王逐渐意识到,神明并不存在,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削弱这种权威,增强自己的王权。最初,他在推行政策和处理朝政事务时显得十分勤奋。然而,随着权力的逐步增强,纣王开始迷失自己,开始沉迷于奢华的生活,忽略了百姓疾苦。
进入奢靡生活后,纣王的暴政开始加重,尤其是在对待百姓的剥削上,赋税不断加重,百姓的生活愈加困苦。同时,他的私人生活也变得极度奢华。他以酒池肉林为代表的生活方式,令整个朝廷颤抖。更糟糕的是,纣王逐渐迷恋上了妲己,在她的影响下,纣王的统治愈发残酷。
此时,纣王的暴政引发了广泛的不满,尤其是朝中的大臣们。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,纣王开始用暴力手段来消除异己,其中最为惨烈的是他对三公的残酷对待。九侯、鄂侯和姬昌三人,原本是纣王朝中的重要人物,但由于对纣王的暴行持有异议,他们纷纷遭遇了可怕的酷刑。纣王甚至用“脯刑”和“菹醢之刑”折磨他们,残忍至极。
尽管如此,姬昌最终逃脱了束缚,而纣王则对他产生了复杂的心情。姬昌的手下给纣王送去了大量美丽的女子和珍贵的物品,最终纣王心情有所缓解,放他恢复兵权,并且允许他带兵作战。正是这个时候,西周的势力开始逐步崛起,纣王的朝廷内外都变得动荡不安。
回顾纣王的失败,毛泽东曾评价过纣王不应被全盘否定。毛主席认为,纣王的历史地位不应仅仅依靠负面描述来看待。纣王在国家扩张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,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华夏疆域的扩展,然而,他的最终败局,不仅仅是因为奢侈生活失去了民心,更是因为政治上的失误和军事上的失败。
谈到军事,纣王在扩张领土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,然而,他在战后的俘虏问题上处理不当,未能及时将这些俘虏融入到自己的军队中。而在牧野之战爆发时,纣王并没有调动足够的正规军,而是将守城的禁军和一些俘虏派往战场,这无疑使得商朝的军队战力大大削弱,最终导致败北。
再来看朝歌城的防御,纣王的忽视也是他败局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朝歌城的防线并不坚固,城墙并不高大,防守力量也相当薄弱,几乎没有强力的“城防系统”。即便是正常情况下,纣王的守城军也未必能够抵挡住西周的进攻。纣王面对这种情况,早早选择了自尽,以免落入敌手,受尽屈辱。
从政治角度来看,纣王的失败与他得罪了大量的贵族势力密切相关。纣王不断通过暴力手段削弱贵族的权力,最终导致了贵族的集体倒戈。这些贵族原本掌握有相当的军事力量,在西周起义后,他们纷纷投向了周武王一方,帮助西周最终推翻了商朝。
即便如此,纣王也为中国历史的更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尽管许多人认为他是暴君,但也不得不承认,他的一些政策推动了华夏社会的发展。不过,不管怎么说,古代朝代的更替注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,纣王的灭亡也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。他虽然以失败告终,但其统治期间的一些成就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龙证券,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,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