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到饭点就兴致勃勃地夹起第一口菜,不到十分钟就被胀气和稀便赶去洗手间;刚回到座位,又感觉残余下坠;会议、约会、长途车都因此变得紧张——这样的反复困扰,在门诊里很常见。很多人起初以为只是“吃坏肚子”,但检查排除了感染、器质性病变后,医生往往会提到一个名字:肠易激综合征(IBS)。它表现为腹痛、腹泻或便秘交替,常在情绪波动、进食油腻或寒凉食物后加重。由于肠道本身没有明显结构异常,患者却饱受频繁排便、腹胀、肠鸣的折磨,生活质量大受影响。
IBS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阐明,多与肠道动力失衡、菌群紊乱、应激以及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提高相关。临床上以改善症状、减轻复发为目标,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调整、情绪管理、适当运动和药物干预。膳食方面建议少量多餐、规律进食,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高脂或辛辣;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燕麦、苹果、胡萝卜能温和增加粪便成形度,而洋葱、豆类、酒精和高碳酸饮料常易诱发腹胀,可酌情减少。情绪对肠道有直接影响,冥想、呼吸训练、充足睡眠都能帮助降低肠壁张力;久坐不动则使肠管蠕动节律紊乱,简单的散步、慢跑、瑜伽都是不错的调节方式。
若症状频繁发作、保守措施效果有限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以短期缓解。这里要介绍的参倍固肠胶囊,源于明代“固肠丸”方,药理研究显示,它可适度抑制过度肠蠕动,改善因痉挛引起的疼痛,兼顾健脾温肾,对伴有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软的患者尤为适合。但需要强调的是,中成药也属于药物,每个人的体质、并存疾病及正在使用的药物不同,效果会有差异,切不可擅自加量或长期依赖。
服药过程中如出现明显嗳气、胃部不适或皮疹,应暂停并及时复诊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以及14岁以下儿童慎用;肝肾功能减退、老年人群更需在专业指导下评估。有慢性心血管、甲状腺疾病,或同时服用抗凝、调脂、西药解痉剂的患者,应主动告知医生,以免发生相互作用。
想让肠道真正“安静”下来,单靠某一种药并不现实。坚持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、保持平稳心态,才是控制IBS的基石。当症状较轻,可先从非药物措施做起;若影响到工作与社交,再在医生评估后合理选用药物,包括但不限于益生菌、解痉剂、黏膜保护剂及参倍固肠胶囊。治疗期间建立“症状记录本”,把进食内容、腹泻次数、腹痛评分、情绪状态一并写下,可帮助医生判断诱因、调整方案。
总之,“吃完就拉”不一定是细菌、病毒这么简单,也可能是功能性肠道失调。了解疾病机制,学会与身体对话,遇到问题及时就医,在专业指导下合理用药,对缓解腹泻腹胀更为稳妥。参倍固肠胶囊作为一款来源有据、制剂规范的中成药,在固肠止泻、健脾温肾方面能发挥一定作用,但并非万能钥匙。遵医嘱、配合生活方式管理,才能让你告别“人未到,厕所先到”的尴尬,重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。
本文所引用的所有信息均源自公开的研究文献,作者与任何商业利益没有关联,立场始终保持中立客观,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。在临床实践中,应严格依据最新发布的指南,并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必要的灵活调整。
九龙证券,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,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